有多少个国家把英语列入高考必考?
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就有6个: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爱尔兰,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高达45个,接近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任何一个被称为国际会议的会议,其会议工作语言一定要用英语,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开,即使是在中国也不例外。据调查,在美国,大学毕业生通常能掌握3万至5万个单词。在我国,掌握4千个单词就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了上重点中学,很多小学生取得了相当于大学英语4级考试或者更高级的英语考试证书。
高考可以选六门外语,为什么是这六门,不是别的语言?
高考的时候之所以可以选6门外语的原因,是因为这6门外语是当前使用人数最多的外语
上海高考外语可以考什么?
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6种任选1种。上海高考为统一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其中外语科目考试包括笔试(含听力)和听说测试,外语科目的考试语种分设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6种,由报考学生任选1种,若考生参加6月的外语科目考试,两次外语科目的考试语种必须一致。
为什么高考可以选六种外语,但绝大多数学校只教英语呢?
语言学习,无论是汉语还是任何一门外语,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稳定的生源、同类学校的帮扶等多方面协调运行。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不同于培训机构或辅导班,需要“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有机衔接。一、小语种考生的目的一类是考生本身对某个小语种感兴趣,有学习基础,准备报考高校的小语种专业。这类考生往往有家学渊源或地缘影响,或者当地对某个小语种有市场需求,或者对某个非英语国家或其文化感兴趣,因此计划报考外语学院或大学的小语种专业,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另一类是英语基础较差,是高考科目的短板,并且感觉提升的希望和幅度都不大,于是“半路出家”,改学某个小语种,希望能“走捷径”考到120-130分甚至更高,而这个分数是自己的英语无法企及的高度。二、小语种高考的状况1、如何报考和应考?高考报名表上“外语科目”一栏中有相应的小语种——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考生选择相应的小语种进行报名。高考选择“考”某个小语种与所在地区及学校是否开设小语种没有关系,与考生是否填报外语类高校或小语种专业的志愿也没有关系。考生仅仅是用“小语种”的成绩替换“英语”的成绩而已。在英语学科的考生进行英语考试时,小语种考生在小语种考室进行考试。无论外语科目考的是英语还是小语种,高考录取都是根据所有考试科目的总分进行录取。有的“小语种”的考试历史比较长,例如,高考日语是从1970年代持续至今,是一项稳定长久的国家考试制度。日语和俄语算是小语种里的“大语种”了,设考时间最长,报考人数最多,题目的难度和英语类似。2、小语种招考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招考小语种并不限制高考的外语语种,也就是无论高考外语是英语还是小语种,都可以填报小语种志愿;高校招考的小语种也不限于高考所考的小语种(日、俄、德、法和西语),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开设的语种有30多种,如西班牙语、荷兰语、俄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葡萄牙语等,除英、德、法、日语外,其他语种均提前单独招生。除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每年招生新生外,其他语种隔年或隔数年招生一次。三、中小学开设小语种的情况虽然有些考生通过改学小语种实现外语成绩的“脱胎换骨”,但是小语种面临“一头冷,一头热”的窘境。“一头热”指的是在高校招考时,填报小语种志愿的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号召和影响下,“小语种”从“冷饭”成了“香饽饽”,市场需求和工作前景也今非昔比。“一头冷”指的是在中小学,“小语种”还处于“不了解”“了解但不感兴趣”“感兴趣但不考虑”的“三不状态”。1.在人们的通常观念中,“外语”指的就是“英语”,双语学校指的就是中英语言授课,外语辅导班就是英语辅导班。所谓的“小语种”是个另类的科目,与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学生)无关,是很遥远的、不相干的事情。2.即使知道高考外语可以考“小语种”,但是“小语种”能不能学好,学不好的话有没有人辅导,高考能不能考好,有没有政策变动,一切都是未知数,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作为试验品,去“赌”一个未知的未来。根据2008-2018十年的小语种统计,65%的考生是因为英语实在无法提高才“投机取巧”改学了小语种,其中一半以上是在高二才改学的。3.学校开设小语种教学面临很多困难。首先是生源不稳定,去年可能招收40人,组建一个学习班,但今年可能只招到不足10人,无法组成完整的班级。如果分散在其他班中,在上外语课时集中起来,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学习的连贯和成绩的稳定。其次,小语种的学生来源复杂,有的是初中就开始学习,有的是高一改学,有的是高二改学,学习目的和基础差距太大,教学计划和进度难以整齐划一,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难度很大,因此很多小语种班中途解散,或者回归英语学习,或者改为假期找培训机构辅导。再次,小语种的教学和高考还不够成熟稳定,偶然因素比较低。尤其德语和西语,高考难度波动很大,导致备考方向也屡屡变动,教师和考生也无所适从。出现过高二改学,高三考出130,甚至140分的“奇迹”,更多的是小语种成绩不见起色,甚至低于英语成绩的情况,尤其近几年,“捡大漏”的几率越来越低,更多的考生趋向于理性,与其改来改去,不如从一开始就踏踏实实学好英语,毕竟,英语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和成绩保障都远远超过“小语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