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济南民营经济发展局成立,目的是加强对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从此,城里的私企有了“家人”。随后,济南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负责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近三年发行《关于加快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服务民营经济十大行动实施意见》 《济南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方案》.推出民营经济信用体系建设民营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声服务。截至2021年底,全市民营市场主体超过143万户,增长13%以上,占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的98%以上。民营经济成为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大数据让泉城更加“智慧”,为城市发展注入“数字动能”。近年来,济南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战略,率先提出建设数字先锋城市,多措并举发展数字经济。如今,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济南在2022年数字经济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六,在山东16市数字经济发展活跃度指数排行榜中排名第一。未来,我们将以建设数字济南为目标,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数字化先锋城市。
此外,济南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深入实施“赛马制度”“曝光名单”等机制,支持24个项目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带动全社会研发;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95.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5.46亿元;投资强度达到2.62%。
今年6月,2022年世界激光产业大会在济南召开。山东华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与固体激光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签约《共建固体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前者主营半导体激光器件,中小功率激光器产销量全国第一;后者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最早开展固体激光器及应用技术研究的国家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课题100多项,获得部级以上奖励50多项,为我国光电子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济南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重点实验室103个,占全省的40%。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方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3家;在创业孵化平台方面,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35家,占全省总数的16.4%,居全省首位,省级以上众创空间84家,占全省总数的近1/4,也居全省首位.在这些“硬”门槛的支撑下,济南构建了成熟强大的创新生态和开放包容的创新空间
其实济南做“芯”的历史很久了。早在2018年,山东就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提出以晶圆制造为重点,培育3-5家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同年的儒商大会上,济南率先签约“功率半导体制造项目”。甚至更早,从2008年开始,济南就陆续构建了以齐鲁软件园空港经济区综保区为核心的“一园两区”产业布局。齐鲁软件园以芯片设计为主,空港经济区综保区以制造为主。同时,聚集了山东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航天人工智能安全芯片研究院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芯片产业创新载体。
创新不止,但动能来了!今年9月6日,“泉城一号”搭载的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济南成为国内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总体布局的城市。10月7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微李空间近地轨道卫星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微李空间低地球轨道卫星导航增强系统”是济南参与的又一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聚集力量和力量。
在全社会产生创新活力
十年来,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处处显示出蓬勃向上的力量。
在另一份“2022年山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济南有9家民营企业入选,比2021年增加4家,15家企业进入10大行业领军企业榜单,获得各自行业的“领跑者”称号。其中,济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表现尤为突出,有4家企业入选。此外,济南圣泉集团有限公司实力雄厚,新材料新能源行业10强排名第一,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医疗健康行业10强排名第二。
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济南一飞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控制系统开发视觉系统开发OEM配套和自动化系统集成。十年前,“学霸”张赛和他的伙伴们在家乡济南创业,一路坚持自主研发,填补了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多项空白,让济南制造的机器人远销欧美等海外市场。十年间,张赛在济南有了一个“成为中国世界级机器人公司”的梦想。从公司初创期的3个人到现在的500多人,从10平米的办公室到占地3万多平米的新厂区,公司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行业“创举”,帮助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了自动化.济南不平凡的十年,也是张赛等企业家不平凡的十年。在追赶梦想的过程中,一切都在通过创新和发展变得越来越好。
济南澎湃动能的沃土更厚。十年来,研发投入增长近3倍,发明专利授权年均增长率达到16.2%。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2家增加到目前的4397家,增长了10多倍;共建成院士工作站118个专家工作站124个;58家新研发公司。成立了山东高等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研究机构,10个省级创新创业社区和近千家研发机构;建立了省级以上科技机构,海外企业孵化器和海外研发中心;d机构从无到有,共有54家;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55万人,比“十二五”末增加105万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