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印象南塘景区白鹿洲公园内的温州市儿童友好公园正式开园
时间进入秋天,太阳有点淡,风也很温柔。
“人闲桂花落”。 突然去了门浦公园,母亲带着孩子踩着香找花,照顾孩子。
太阳下山后,新的田园社区共享书房,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共享读书的平静。
周末有空,老少在一起,看起来很开心。 放眼瓯越,越来越多的“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岁月的宁静画面栩栩如生。
“一老一小”需要最灵活看得见关怀有保障。 站在全生命周期的两端,儿女友好老年友好是全年龄友好社会建设“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正因为像朝阳和夕阳一样,“早晚”很美,所以城市很美。
从“一老一小”的视角和需求出发,让城市治理兼具尺度和温度,是现代城市文明理念的彰显。 在有温度的城市里,应该能放慢节奏,适应老人蹒跚的脚步; 又蹲下身子,从一米的高度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顶层设计,注重具体落地,也要注重设施共建需求共享,更要注重政策协同支持。 做好这些工作,没有必要坚持基本方向,也就是需求导向问题导向。
以浙江省首个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一老一小”的服务场景为例,其建设重点是城乡居民的迫切需要,根据“标配选项”进行按需配置,形成“空间服务运营”的“一老一小”问题系统性解决方案
老年人和空巢老人的饮食问题,是高频共性的需要。 据统计,温州有163万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98%以上希望居家养老。 那么,老人在家,怎么吃“热饭”? 在龙湾,永中街道万顺社区采取“社区房地产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爱心食堂”。 共建多元共享的协同养老模式,不断打造服务新场景,让老人切实感受到优质服务供给。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触手可及的“友好”,解决了现实的困难,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从教育到医疗,再到养老,今天“一老一小”的服务场景,来自“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它不再是单一功能的更新,而是带给我们的生活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
5年前,瓯海区公办幼儿园只有8所,如今已增至60所,大部分瓯海区低龄儿童可享受以上“公办园普惠园”。 同时,在当地探索“一体供给”配套建设之路,在新桥大街建设两个“居家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成长双龄驿站”,以亦机构亦居家的嵌入式服务模式提供养老保育社区综合服务,实现老少“共融共依”。
温度和“智慧”的服务场景,在“一老一小”的感受生活碎片中,“孕育”出家庭生活的“小确幸”,成为城市最柔和最沉重的底色。
牵着“一老一小”,这种友好,是看得见的烟火,是摸得着的幸福。 而我们的城市,因为友好而温暖,因为温暖而美丽。
如果在“早晚”期间看到美丽的东西,会不会有人爱上这个城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