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翻译外语,但放在一起就是不知道怎么翻译?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太差,认单词而不认句子或文章,这是我们在学习英语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现在让我们回归到怎样学好英语这个话题吧。《圆与三角形》谈谈自己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好英语难不难?
难!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初中高中大学,少说学了十年了吧?但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学了这么久英语,有的人只会看不会说英文,有的人只记得一些单词,文章不会读。总之,真正能把英语学好并学以致用的并不多。
也不难!你没看那些英语母语国家的小孩,两三岁英语就说得很溜。小学毕业后,看报写信基本没问题。连两三岁小不点和小屁孩都能做好的事情,说明其中的学习难度并不大。
为什么学不好英语?
急功近利!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为了学好英语,我们买了英语单词本,对英语单词一通”背背背“,我们买了英语语法丛书,如痴如醉研究英语语法。这就好比,为了产出好奶,我们天天只盯着奶牛乳房研究,结果可想而知。
烧水不开!我们知道,水只有烧开了才能喝。就算你烧了几百次,只要没开,也不是开水。做一件事只有做透,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时间的积累,英语学了很容易忘记。只有从量变到质变,英语才能真正学会、真正学好。
怎样学好英语?
像学习语文一样学习英语!对,你没看错!还记得我们怎么学好语文的吗?背!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背,几乎把整本课本全背了。写!我们不但抄写单词,我们还抄写句子,甚至抄写课本。我们不但抄写,我们还默写。读!早自习我们干什么?大声的都课本。有时我们还默读。听!我们听广播,听老师讲课,听校长训话,我们不停地听。
对照以上,我们学习英语做到了几条?
终于有一天我开窍了,原来真的可以向学语文一样学英语。
我买了很多英语名著,带CD的,美语的由美语老师朗读,英语的由英语老师朗读。有《简爱》、《双城记》,有《小妇人》、《彼得潘》,有《罗宾汉》、《美女与野兽》,有《百万英镑》、《小气财神》......
我读!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读,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查发音,一句一句的读,一段一段的读。
我背!几句几句的背,几段几段的背,整篇课文都背下来。背了一次,过一两个礼拜再背,过一两个月再背。
我听!一句一句的听,重复听,反复听。我写,必须默写,一段一段的默写。
难!很难!万事开头难!刚开始一天都读不了几句,一天更背不了几句。
容易了,越来越容易了,开头的习惯终于成自然,量变到质变终于不经意间到来。
美妙,太美妙了!
信不信,敢让语文老师教英语,也不会差到哪里哦!
怎么把英语单词的每个意思记住?
关于如何记住单词的意思,主要靠立体记忆法实现。常规的英语学习,就是浸入式学习,但是那个方法非常缓慢。我的学习法不一样,是先按顺序记完单词,再开展语法训练,通过句型语法,激活单词,详细如下图。
我们国家和外国人是怎么交流的?
北岸木子话文史,纵横古今,纵览世界。
首先非常感谢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古代是有翻译的,而且很早的时候就有翻译,那么古代人是如何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呢?其实古代的时候是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的,这些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外语翻译人才。
古代的翻译官和翻译机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会有不同的语言,所以语言隔阂问题是必然要克服的,早在周朝时期就有“象胥”这个官职,负责的是接待各国的使者。“象胥”既然要接待各国的使者,他必定是要学会其他国家的语言的。在《礼记》中也有记载,当时对翻译的称呼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的——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意思是,翻译东方语言的人叫“寄”,翻译南方语言的人叫“象”,以此类推。古代中国的国力相对都比较强盛,一般是外国使者来学习汉语,再来和中国进行沟通。所以当时的官方文书用的也大部分是汉字。
后来为了翻译佛教,大量的佛教徒开始学习梵文。其实“翻译”这个词就是佛教徒发明的。而为了翻译佛经,翻译体系也逐渐形成,翻译的准则也被确立了出来。
宋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强大,翻译的压力也开始变大了,到明朝时期永乐年间设立了“四夷馆”,“ 四夷馆”是专门用来翻译外国文件和培养外语人才的,大明会典中有这样的记载——
“凡四方番夷翻译文字,永乐五年设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选国子监生习译。正德六年增设八百馆,万历七年增设暹罗馆”。说明当时的明朝政府已经相当重视翻译工作了,还有专门的国家细分,类似于我们今天法文英文、法文、德文等等。当时学习外语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用汉字来标注读音。
1862年清政府成立了京师同文馆,专门用来培养外语人才,以及教授一些西方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刚开始设立的只有英文这门课程,后来又开设了法文德文等等。
来华使者学习汉语&著作的翻译接着我们来讲一下外国人是如何学习汉语的,当时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不仅仅要学会汉语,还要掌握文言文,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也并不是一件。我们今天要将文言文完成掌握也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更何况在当时根本就没有教材的情况下,那些西方的传教士要学好汉语,掌握方言,他们要克服的困难显然更多。
在明朝末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协助中国的士大夫翻译了一些西方的西方巨著,例如《圣经》、《几何原本》就是在明末被翻译成中文的。
其实在西方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汉语教材,这些教材是在明朝末年编著的,是用拉丁文来教授汉语的。西方早期汉学家也是通过这些教材学习的汉语。不少西方的汉学家在学会了汉语之后还协助中国学者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
北岸小结这说明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翻译的,中国古代的翻译是比较成体系的。虽然说当时也有不少的外国来华人员会自己学习汉语,但是要能够便利地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翻译一职不管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创,欢迎关注,带您纵横古今,纵览世界。
要不要翻译成中文呢?
凡是说中国人学英语不用翻译成汉语的都是大忽悠。我们在教学第一线,我们很明白,在一些初中,一些老师就用英语教英语了。结果怎么样呢?很多学生根本连句子都看不懂,比如说这些句子:
1 There are some people in the garden.
他们这样翻译: 那里是一些人在花园里面。
那么有一些人在花园里面,他们怎么说呢?
他们会这样说:
2 Have some man in the garden.
最恐怖的是,在赞赏教育的思潮之下,这种表达也许不会被纠正,而是被几个OK就过去了。
3 It's important to tell them the news.
很重要,告诉他们那个消息。
那么: 告诉他们那个消息是很重要的,他们就这样说啦。
Tell them the news is important.
5 The people standing under the trees 1ook strange.
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理解:
那些人站在树下看起来很奇怪。
实际上应该这样理解:
那些站在树下的人看起来很奇怪。
因为他们理解错了,所以他们要表达上面的意思,他们就只能这样说:
6This stand under the tree man look strange.
The people who are standing under the trees look strange.
这句话的意思也是,
那些站在树下的人看起来很奇怪。
但是他们却理解为:
那些人谁站在树下看起来很奇怪。
如果他们要表达
那些站在树下的人看起来很奇怪
他们肯定会像上面那个例子那样表达。
This stand under the tree man look strange
这些学生当上到高中,高中老师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了。因为这些学生根本看不懂课文。看不懂的东西他们就写不出,看都看不懂,他们肯定听不出。
那么他们在中考的时候是怎么考的呢?中考考语法,老师就讲语法。语法考试都是单选题,阅读理解也是选择题,听力考试是选择题,完型填空还是选择题,学生在中考备考的时候就专门训练这种做题技巧。很多学生就是凭着这种做题技巧考上来的。
也有很多学生是考到外面补课的时候考上来的。因为在外面补课,老师肯定都讲汉语。
学生到底学不学的懂英语?我们什么都不要看,就看他们写作文就明白了。他们的作文简直是一塌糊涂。洋洋洒洒100字,几乎没有一个句子是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都看不懂,他们要怎么写的出?在我们国家,就是一个汉语的海洋。我们就凭着每周几节课,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那简直是异想天开。
这些把作文写得一塌糊涂的学生,经过我们英汉对照培训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写作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当然我们说的是要翻译,那是只在初期的阶段。当我们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的基本的句型都理解和表达,我们就没有必要再翻译汉语了。
关于【怎样翻译外语】和【但放在一起就是不知道怎么翻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