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返乡创业,辗转千亩稻田,为千亩以上散户水田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走科学种植、规模生产粮油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熊小玲:舍弃荒地变身富田
盛夏时节,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马道子村一片稻田,嫩绿的禾苗青翠复壮,生机勃勃。
“今年,我们村和周边几个村的稻田都种上了水稻,几乎没有荒地啦。”。永川区腭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熊小玲自豪地说:“和往年一样,散户1700亩农田的春耕春播,是我们联合社提供的服务。”。
科学耕作使水稻单产明显增加
熊小玲和丈夫罗永勇原本也在外地工作,但有了一定积蓄后,2016年,夫妻俩回到村里创业,先后成立了罗永勇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和马道子村水稻种植股份合作社,辗转于农户无力耕种的耕地、水稻等粮食作物。
新农人熊小玲夫妇积极参加相关培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顺利取得高级农民工程师证书,由外行成长为新型“农法”。
熊小玲从一开始就在实施科学种田。例如,她改变了“一枪轰炸”的传统施肥方式,不仅重施基肥,还偶然施以青翠的肥料,保证了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由于多年荒废或长期施肥不当,导致部分耕地质量下降,熊小玲采用深耕耙、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恢复耕地肥力。
[滚动新闻]
她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进行机械播种,节约了种子用量,提高了播种质量。多年来,他们种植的水稻单产明显提高。为了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种植收益,今年熊小玲夫妇积极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项目。“以前种大豆不能种玉米,种玉米不能种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了玉米的基本稳产,又可以多收一季大豆。”。熊小玲表示,今年将以78亩耕地为示范,明年将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作业,千亩耕地简单耕作
熊小玲夫妇深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返乡创业后,他们纷纷购买了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通过培训,夫妻俩都成了合格的农机手,能熟练驾驶各种农机。
实施机械化作业后,熊小玲夫妇自耕耘的耕地面积由最初的数百亩增加到1000多亩。
实施宜机化改造后,耕地肥力下降,熊小玲夫妇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耕作和施肥,以满足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同时,他们鼓励村民对自家承包地实施宜机化改造,承诺只要村民不愿耕种或无力,就可以辗转改造后的耕地,进行土壤改良后的耕作。投入并不容易,但他们认为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值得的。
只卖大米,收益有限。为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熊小玲夫妇购买加工和储存设备,进行粮食加工,注册“罗富湾”大米商标,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以更好的价格销售合作社生产的大米。
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户种稻
返乡创业的第二年,熊小玲率先成立了永川区流水岩农机专业合作社,2018年,成立了重庆腭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自己一边耕耘着滚滚的耕地,一边为散户提供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
“我们主要提供育苗、机耕、机插、机收、机干等服务。”熊小玲表示,除了为当地散户提供服务外,合作社还提供跨区域作业服务,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逐年扩大,年服务收入达400余万元。
在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让熊小玲夫妇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为广大劳动力短缺、无农机具的农户消除了后顾之忧。
近年来,在熊小玲的鼓励和带动下,本村和周边有条件的农户也先后辗转耕地,购置农机,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熊小玲经常邀请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机械化和科学种植。
留守妇女杜芳原本在熊小玲夫妇合作社工作,后来辗转200多亩农田,购置了几台农机,种植水稻,带来增收和财富。“在熊小玲那里,不仅学到了很多种植技术,还学会了如何选择好用的农机……合作社带领我们赚钱,我们只要种地就行了,其他的不用担心。”。杜芳说。
发表评论